![]() |
雷菁(中)利用課余時間給學生復習功課。 |
新的學期即將開始,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教授雷菁坐在書桌前,修改調整課件內容。盡管與這門課程已經(jīng)打了20多年交道,相關內容早已爛熟于心,但為了保證課程質量,雷菁在每堂課前依然會根據(jù)教學需要重新備課。
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以來,雷菁扎根三尺講臺,以扎實嚴謹?shù)膽B(tài)度對待教學科研,為國家和軍隊培育出眾多優(yōu)秀人才,為國防科技創(chuàng)新之路譜寫出了華美的樂章。
“三尺講臺就是我的戰(zhàn)位”
1994年,雷菁從國防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留校,講臺從此成為她堅守的陣地。
《信息論與編碼基礎》是雷菁最初講授的課程之一,這門課因為非常抽象,讓不少學員望而生畏。如何讓抽象的理論更接地氣,成了雷菁那段時間日思夜想的問題。
“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甚至一池水?!睘榱吮M可能把課上好,雷菁把相關課程都聽了一遍,琢磨每個教員的風格,揣摩如何融合自身特色?!叭绻芎喕瘑栴},就能更容易看到問題的本質?!崩纵贾饾u探索出了一套“趣味教學法”,力求將晦澀的學術知識變得通俗易懂。
每次上課前,雷菁都一心一意備課,板書怎么書寫,知識點怎么解釋,她都想得一清二楚。學員們說:“聽雷老師講課,是一種享受。”
從任課教員到課程負責人,從開設實驗課、出版教材、開展網(wǎng)絡教學到嘗試雙語教學,雷菁和教學團隊辛勤付出,一直走在教改前沿。2010年,《信息論與編碼基礎》獲評國家精品課程。
繁重的教學之余,雷菁還承擔了通信工程專業(yè)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工作,負責組織開設不同門類的面向50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實驗課程,授課質量長期保持優(yōu)秀。
“三尺講臺就是我的戰(zhàn)位。”雷菁說,“作為軍隊院校的一名教師,我們就是要甘為紅燭育英才,為部隊人才培育盡心竭力,不負我們身上的戎裝和肩扛的使命?!?/p>
“做學問就要事不避難”
教學如何服務于部隊,服務于戰(zhàn)場?這是雷菁一直思考的問題。為此,她多次深入部隊,了解通信裝備現(xiàn)狀以及相關技術的戰(zhàn)場需求,有針對性開展科研攻關和教學活動。
2016年12月,為獲取新研制的某設備性能,雷菁與課題組一道坐上運送設備的貨車,輾轉十幾個小時來到河南一個偏遠的基地。基地的試驗外場在一個山包上,車輛無法通行,雷菁和課題組成員每天都要將設備肩扛手提到山上。
因為試驗需要,每天的測試工作直至深夜才能結束。試驗點處于山上的一個大坪位置,四圍無任何遮擋,夜晚寒風凜冽,野外又沒有取暖設備,課題組只能把帶的所有衣服都穿上。由于試驗場上廁所很不方便,因此雷菁在山上工作時都不敢多喝水。饑餓寒冷、口干舌燥,這對于當時年近50歲的雷菁來說,實在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即便如此,雷菁仍然每天堅守一線。課題組成員劉偉心疼道:“雷教授,你先下山休息吧,這里有我們盯著?!崩纵紖s擺擺手:“做學問就要事不避難,你們能守在這里,我也不能退縮。”
蹲在第一線試驗、掌握第一手數(shù)據(jù),這是雷菁多年來的習慣。在雷菁的感染下,課題組圓滿完成了試驗及調研任務。
“為強軍興軍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
“要應對科技之變、戰(zhàn)場之變,服務強軍之需、學員之需,為強軍興軍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0余年來,雷菁堅持因材施教,用真心真情為部隊培養(yǎng)了一大批備戰(zhàn)打贏的標兵、科技創(chuàng)新的尖兵。
2007年,蘇凱峰作為一名來自新疆邊防部隊的基層干部被選派到國防科技大學學習。一段時間里,他感到學習很吃力。
雷菁了解情況后,找到蘇凱峰談心:“我非常敬佩戍邊的戰(zhàn)友,你們在邊關缺氧不缺精神,希望你在學習中也能發(fā)揚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在雷菁的悉心幫助下,蘇凱峰順利完成課題,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
一篇英語論文的寫作經(jīng)歷令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賴恪終生難忘。剛開始,賴恪對自己的英文寫作能力充滿信心。論文上交后,雷菁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見。雷菁說:“在學術上就要精益求精,不能將有瑕疵的作品交給同行去評審,這樣既對自己不負責,也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論文被來回改了多次后,雷菁終于同意讓他將論文投出。兩個月后,論文獲得了審稿人的一致肯定。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1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