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畢業(yè)進廠時,他手里的設備是全廠最破最舊的車床,兩年后,車床變成了鏜床,又過了兩年,鏜床變成了全廠最好最新的進口數控加工設備。而今,他“掌管”著擁有17臺大型精密設備的加工車間。他的操作技能超過了老外培訓師,他帶出的徒弟數以百計,他創(chuàng)造的加工法成倍地提高工效,在大連華銳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減速機廠,他的稱呼是——
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梁偉正在檢查設備,準備上夜班,手機響了,一看來電顯示——“廠長辦公室”。趕快接起,“你好,廠長!”“梁偉,現(xiàn)在跑步過來?!薄笆?!”
原來,為了生產高精度的風電產品,廠里花大價錢從美國進口了3臺數控加工設備,按規(guī)定外方安裝后要對工人培訓15天。可10天過去了,受訓的工人沒有一個能上手操作的,再有5天老外就走人了,加工中心干不了活怎么辦?廠長想到了梁偉,“手里的活兒放一下,你從明天起參加培訓,老外走之前,務必干出活兒來”。
這下不用上夜班了,梁偉打車回家連夜查資料。第二天,梁偉向老外培訓師提出“能否動手操作一下機床”,老外立馬拒絕:“機床還沒最終簽字交付,誰也不能動。”梁偉說:“那你操作給我看行不?”老外點頭答應了,結果操作時崩刀了,也沒成功。于是,梁偉跟老外商量:“編程操作一把試試?”老外同意了,兩人分頭編程。第三天,兩人各操作一臺機床,輸入程序、上活、走刀,結果梁偉干出來的活又好又快,現(xiàn)場講解,工人一聽就懂。加工中心擁有“車、鏜、銑”三種功能,老外只擅長“車”,而梁偉三種都拿手。老外服了,把剩下的培訓科目都交給梁偉,拍著梁偉的肩膀說,“我來中國是培訓你們的,結果被你給培訓了”。
大連重工在組建國家風電傳動及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過程中,風電增速機產品外銷放量,主力新機型2兆瓦風機行星軸孔的加工是生產的一大瓶頸。雖然外國公司將技術封鎖,可梁偉硬是攻克了這一難題。他的這一創(chuàng)新技術被命名為“梁偉操作法”,推廣后為企業(yè)搶占國際風電市場作出了貢獻。多年來,類似的“梁偉操作法”一個接一個地總結推廣,助推企業(yè)產品不斷升級。
為了學技術,除了上網、買資料自學,梁偉還遍訪大連各大技術學院,找高手切磋技藝。媳婦兒總是埋怨:“加那么多班,怎么工資也不見漲?”后來才知道,是梁偉偷著把漲的工資拿去拜師學藝了。
2009年,箱體加工車間已擁有17臺大型進口設備,每一臺梁偉都操作自如,他以工人專家的身份在全廠篩選操作者。那時的梁偉已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先后榮獲“大連市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遼寧省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等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還是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創(chuàng)人,自然成為青年職工們仰慕的對象,他們都渴望被梁偉選中。
徐銘宇就是懷著極其喜悅的心情來到箱體加工車間的。可是沒幾天,徐銘宇就不耐煩了,“梁偉太‘事兒’了,搬工件上工作臺手重了不行,手上有油往身上蹭一下也要被說一頓,腳底踩了鐵屑也挨批……一天到晚總是這也不對那也不行的”。時間長了,徐銘宇卻打心眼里感謝梁偉,因為自己不僅養(yǎng)成了良好的操作習慣,加工技能更是得到大幅提高,在集團技術比武中榮獲“青年崗位標兵”稱號。
“梁偉的刀具水平真不是吹的!”徒弟張兆全佩服極了。他在加工風機端面時,用160刀盤,300轉、切身2.5毫米,梁偉指點他:“刀盤不變,將轉數提高為450,切身5毫米。”這是他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切削參數,“能行嗎?”梁偉十分肯定:“能行!”張兆全試著干了一個,奇跡出現(xiàn)了,原來干一個要用3小時,現(xiàn)在1.5小時就能搞定。“當月工資就多了2000元。”張兆全笑著說。
在減速機廠誰的徒弟最多?毋庸置疑,肯定是梁偉。除了廠里指派的,“勞模結對子”“勞模大講堂”“勞模工作室”等方式培養(yǎng)出來的青年職工達700余人。梁偉的培訓課不唯書、不唯本,完全都是實戰(zhàn)經驗,用青年職工們的話說就是:“梁偉講的,一聽就懂,拿過來就能用,不服不行!”
(遼寧《共產黨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fā)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