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來,四川內江市直機關全面推行機關與村(社區(qū))黨組織“理論‘聯學’、陣地‘聯建’、發(fā)展‘聯抓’、服務‘聯做’”的“四聯”工作模式,全市92個市級機關黨組織與47個村(社區(qū))黨組織結對共建,促進機關黨員干部轉變作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成效明顯。
一、背景及動因
黨的十八大對建設服務型政黨,抓好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年,中央、省委先后出臺了改進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有關規(guī)定。當前,內江市直機關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作風漂浮,宗旨意識淡薄,服務群眾能力不強、效果不佳等問題,群眾反響強烈。針對這些問題,內江市直機關工委積極強化工作措施,創(chuàng)新“四聯”模式,讓機關黨員干部走出機關,深入到群眾中去,向基層群眾學習,傾聽群眾聲音,在解決群眾問題、服務群眾需求中切實轉變作風、服務群眾。
二、做法及成效
(一)理論“聯學”提能力。一是干部“輔導學”。各機關黨組織針對基層及群眾需求,深入聯系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社區(qū))開展領導講黨課、干部講政策、專家講技術等活動1670余場次,及時把黨的方針政策及重要精神、重大部署傳到基層。二是組織“互相學”。采取開放式互動交流學習模式,圍繞群眾關注的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等問題,相互邀請黨員干部參加本單位座談討論,交流工作經驗、體會,共同提高。三是黨員“實踐學”。機關黨組織積極選派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年輕干部等到聯系點實踐鍛煉,接地氣、察民情、解民憂。截止目前,市直機關參與實踐學習的黨員干部達12000余人次。
(二)陣地“聯建”搭平臺。一是全力支持基層活動場所建設。采取“機關干部捐贈一點、幫扶部門支持一點、項目資金幫扶一點”方式,全力支持村(社區(qū))黨組織建好活動場所,幫助村(社區(qū))新、改建活動陣地447處,購置辦公桌椅1858套。二是主動搭建基層問政平臺。依托村(社區(qū))辦公場所,在村(社區(qū))設立本部門(單位)“民情民意收集箱”,發(fā)放民情聯系卡,由駐村(社區(qū))的機關黨員干部擔任問政聯絡員,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建議。三是積極打造群眾文化園地。積極幫助基層完善廣播、電視、閱覽室等文化教育設施,其中為基層黨組織配備遠程教育設備535臺(套)。采取送文化下鄉(xiāng)等方式,支持舉辦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260場次,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三)發(fā)展“聯抓”促增收。一是共謀發(fā)展思路。組織機關黨員干部與村(社區(qū))干部一道,召開動員會、座談會、院壩會近500場次,廣泛匯集群眾智慧,找準優(yōu)勢劣勢,把握群眾需求,提出針對實際的發(fā)展措施和辦法。二是共學發(fā)展經驗。對涉及產業(yè)結構調整等經濟發(fā)展中的重大問題,主動聯系協調并組織村(社區(qū))黨員干部到先進地區(qū)學習645人次,汲取先進經驗,轉變思想觀念,明確發(fā)展思路。三是共推發(fā)展大業(yè)。充分發(fā)揮機關優(yōu)勢,幫助制定基礎設施、產業(yè)發(fā)展、社會管理等方面的規(guī)劃、計劃140余件,推進交通、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及新農村建設等投資達14.3億元。
(四)服務“聯做”解民難。一是突出抓好信息服務。機關黨組織積極借助局域網、互聯網、政務公開欄等,公開注冊登記、產權制度改革、扶貧救助等事項的辦理流程,為基層提供政策咨詢、產品交易、用工需求等信息服務。二是突出抓好救助服務。對因患重大疾病、遭受意外災害等造成經濟困難的家庭,機關黨組織主動采取組織幫、黨員扶等方式進行救助;對低保家庭、五保戶等,積極協助村落實政策性幫扶救助措施;在發(fā)生重大自然災害時,以應急反應機制為基礎,主動參與臨時救助。三是突出抓好維權服務。統(tǒng)籌消費維權、司法維權、調解維權等資源,積極維護群眾權益。截止目前,市直機關黨組織共為基層群眾提供各類信息2萬余條,開展臨時救助1800余人次、金額190余萬元,開展消費維權273人次、提供無償司法援助687人次、解調矛盾糾紛1974件次。
三、啟示及思考
(一)強化組織領導是保證。市直機關黨工委把此項工作納入機關黨組織工作考核及黨組織書記述職重要內容,與各機關黨組織簽訂責任書,機關黨組織與村(社區(qū))黨組織簽訂共建協議書,并積極落實人員、經費等,保障了活動有力有效推進。
(二)找準服務需求是關鍵。工作中,各機關黨組織始終把解決群眾最急、最盼的問題作為工作重點,積極想辦法、添措施,強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產業(yè)結構調整及各項民生工程,贏得了群眾信任和支持。
(三)注重統(tǒng)籌結合是方法。工作中,各機關黨組織始終注重把活動與本單位業(yè)務工作、與“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豐富了活動的形式與內容,增強了活動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取得了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效果。